深圳市少年宫

陕西全国人大代表:"神十"发射,我们准备好了!

3月9日,记者在陕西省代表团住地,就今年我国将择机发射“神舟十号”和“嫦娥三号”飞行器的有关准备工作,采访了陕西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院长、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谭永华。

谭永华说,“神舟十号”和“嫦娥三号”的发射,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谭永华代表是来自我国航天系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成员。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来的六个重大突破,航天系统就占了三项。无论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还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航天科技六院研制的高品质液体火箭发动机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让谭永华倍感骄傲和自豪,但同时感到责任更加重大。今年,“神舟十号”和“嫦娥三号”将先后踏上太空之旅,开启我国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的新征程。肩负“发展航天,动力先行”使命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谭永华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向我们揭开了“神舟十号”与“嫦娥三号”动力系统的神秘面纱。

自我加压用行动确保发动机金牌品质

谭永华介绍说,按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今年6月至8月,我国将发射“神舟十号”飞船,再次搭载三名航天员,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施空间交会对接,开展首次应用性飞行试验。这次在太空再次完成的“惊天一握”是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任务的收官之战,将全面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的各项工作。

他说,“在这次任务中,我们航天六院研制交付的近百台火箭发动机,将推举‘神舟十号’进入到预定轨道,实现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无论是目标飞行器和飞船的变轨、交会对接后组合体所需要的变轨推力,还是组合体轨道维持、姿态控制及修正所需的冲量,都由我们六院研制的推进系统完成和实现。”谭永华对即将飞向太空的“神舟十号”信心满满。

谭永华的信心来自该院一万多名干部职工对打造金牌动力的苛刻要求和严慎细实。在飞向太空到返回地面,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无疑是第一位的。为了使运载火箭和飞船推进系统上的所有发动机保持零缺陷、高可靠,该院干部职工不满足于已有的飞行发射百分之百的成功纪录,而是自我加压,开展了大规模的发动机可靠性增长和提升工程,对发动机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所有环节,都采取了加严措施,全面实施了量化控制,建立了产品质量数据包,并通过产品设计状态复查和产品质量状态复查,对发动机所有性能参数进行复核复验。

自主创新 “嫦娥三号”变推力发动机“首秀”

2004年中央正式批准月球探测工程立项,我国探月工程实现“绕”、“落”、“回”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绕月探测器已经通过“嫦娥一号”探测器完成,第二步已经发射“嫦娥二号”作为先导星,并将通过“嫦娥三号”和“四号”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完成软着陆落月,第三步则要发射月面取样返回的“嫦娥五号”探测器。

谭永华透露,“嫦娥三号”探测器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发射,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关键任务,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控操作、运载火箭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等关键技术,实现我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直接探测,树立我国月球探测和航天事业的又一里程碑。

他介绍说,“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使用我国当前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直接打入奔月轨道,并在月面100公里高度制动进行月球轨道捕获。“火箭系统比发射‘神舟十号’用的长二F运载火箭多一个子级,该子级由六院研制的两台8吨氢氧发动机并联组成,能将探测器打得更远。”

谭永华表示,一方面用于发射“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动机我们采用了先进成熟的技术,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可靠性增长设计,经过“改进—试验—再改进—再试验”的反复过程,使发动机的固有可靠性水平和环境适应性有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嫦娥三号”能否精准完成奔月和落月任务,六院研制的空间推进系统至关重要。与“嫦娥一号”、“二号”相比,“嫦娥三号”上的空间推进系统届时将全新亮相,无论从技术要求、性能、功能还是精度,都将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在月球表面能否实现软着陆,是此次任务的关键中的关键,六院研制的变推力发动机“首秀”能否成功,将直接决定落月任务的成败。整个落月过程,变推力发动机要承担月球着陆探测器中途修正、近月制动、动力下降、悬停段等一系列软着陆任务。

谭永华说,变推力发动机从2008年正式开展工程研制,仅用5年时间,六院就先后完成了方案阶段、初样阶段和正样阶段的发动机论证、设计、鉴定试验、工艺技术攻关、可靠性热试车、探测器着陆验证试验、推进分系统热试车等研制工作,攻克了一系列关键和核心技术难关,在国内第一次突破了探月变推力发动机技术。

迈向航天强国,动力必须先强

谭永华介绍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今年年初提出了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行动纲领。航天六院将围绕这一战略决策,建成拥有世界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的专业化宇航动力公司,进入国际一流宇航动力公司前列。成为国内宇航和武器动力系统集成供应商;确立并保持在弹、箭、星、船、器等液体动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推动我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的有力支撑。

谭永华坦言,我们研制的火箭,尽管名称不同,但它们的动力系统就像优秀的基因一般,被“遗传”了下来。目前我国的火箭发动机水平,与欧洲、美国和俄罗斯相比,总体看,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就常规动力来讲,经过这些年来的不断改进,我们发动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很好,能够完成现今的发射要求与任务。虽然目前总推力600吨的现役火箭,远不能满足未来我国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的需求。但值得欣慰的是,目前航天六院研制的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已于2012年通过国家验收,推力比我国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提高60%以上,已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第二个掌握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其运载能力将使我国的航天运载技术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记者 卓九成 孙文生 杜朋举)


收藏 打印文章 点击: